2025年,港股市場呈現罕見強勢反彈,恒生指數一路攀升至兩萬四千點以上,半年內累計漲幅近20%,令投資者重新關注這一曾被低迷情緒籠罩多時的市場。究竟推動這輪反轉的是什麼?未來港股又將走向何方?本篇將結合最新市場趨勢與宏觀經驗,為投資人梳理未來部署的方向。
香港恒生指數是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風向標,其成分涵蓋港交所主板大市值企業,包括眾多內地龍頭企業,是中資與本地經濟交織的代表。這一輪強勢反彈,主要由幾個因素共同驅動:
首先,估值優勢明顯。經過數年調整,港股整體市盈率、股價淨值比跌至歷史低位,對於具備盈利能力的藍籌股尤其吸引全球資金進場。科技龍頭如騰訊、阿里、美團等公司營運逐步恢復,市場對其未來增長信心增強,成為資金首選。
其次,國際資金重新佈局。隨著美國加息周期逐步放緩,全球風險偏好回升,使得港股這類具有高性價比的資產重新進入機構投資者視野。另外,隨內地政策轉向支持經濟,人民幣匯率趨於穩定,進一步增強了市場風險偏好的提升。
第三,獨特的市場結構。相較於A股,港股新經濟板塊佔比高,許多具創新力的中概企業選擇在港上市,如SHEIN等熱門新股計劃上市,引發新一輪資金流入與話題。部分新興產業、科技成分在A股難以被完全替代,也凸顯港股配置的獨特價值。
回顧過去幾年的波動周期,港股在每次外部壓力與政策刺激下,常見「先彈後震」的特徵:包括防疫優化、國債發行、政策寬鬆等,在短暫反彈後往往進入震盪整理。這一模式與日本上世紀「失落二十年」期間的幾輪政策反彈類似,顯示單靠寬鬆政策難以徹底扭轉下行結構,市場終將回歸基本面主導。
展望下半年及明年,港股雖在底部獲得一定支撐,但震盪格局預計仍將持續。地緣政治風險、美聯儲政策走向,以及全球經濟成長速度,將是影響走勢的主要外部變數。在這種背景下,政策反應的短暫推動作用日益明顯,而尋找結構性亮點成為投資關鍵。
具體來說,能夠受惠於產業升級、符合政策支持方向的行業,如高端製造、清潔能源、人工智能與互聯網龍頭,有望繼續跑贏大盤。同時,高分紅、抗壓能力強的「舊經濟」板塊也為資金提供避風港。投資者宜根據自身風險偏好,把握「低吸高拋」的節奏——於市場低迷時逢低佈局創新領域或者具備穩定現金流的藍籌股,在過度亢奮時則考慮適時獲利轉向更具結構性機會的板塊。
再者,恒生指數長期而言具有週期屬性。自1969年以來從未缺乏牛熊更替,歷史高點曾於2018年突破三萬三千點,金融危機時亦曾暴跌至萬五點下方。這一切皆反映港股市場既反映了香港本地經濟,更深受全球資金與中國經濟走勢影響。周期波動提供入場良機,結構分化孕育長線贏家。
總結來說,2025年港股反彈雖然難言「由熊轉牛」的徹底反轉,但結構性機會充足,市場正在從全面低迷走向分化領跑。面對震盪市況,耐心部署、選擇高成長與高現金流行業、密切關注政策動向與國際局勢,將是未來港股投資致勝的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