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股於2025年表現波動劇烈,雖然近日曾一度下跌逾200點並跌穿10天線,但市場人氣並未完全瓦解。回顧過去一年,港股自低位18,730點已經顯著反彈,一度高見24,000點以上,累計升幅超過6,000點,這幾乎相當於港股全年平均的波幅。

然而,投資者最關心的是,這輪升勢是否真的能持續,還是已經接近尾聲?按過去二十年恒生指數的經驗,若市場能單邊上升至三萬點,除非出現類似2009年、2021年般的超級牛市,否則機會並不高。事實上,以過去十數年的數據,港股一年內有萬點升幅,往往是在遇上全球金融危機或劇烈資金流動的極端情況下發生。例如,2008年由28,000點下挫至10,000點,2009年則從11,000多點反彈至23,000點。穩定的牛市行情一般較為緩慢,出現明顯異動往往是市場風險急遽轉變的信號。

目前,香港金融市場正處於國際地緣政治與全球資金流向的十字路口。一方面,國際風險頻仍,愈來愈多國際資本視中國及香港為相對穩定的「避風港」。另一方面,若外圍經濟動盪升溫,例如美國出現熊市、科技股普遍回調,資金或會重新部署,短線對港股也會形成壓力。

科技股方面,隨著AI及雲端運算產業領頭,2025年恒生科技指數升幅顯著。多家中國大型科技企業表現理想,估值重估成為市場焦點。這批新經濟企業在推動港股成交量、吸引海內外資金流入上發揮了重要作用,支撐整體市場氛圍。然而科技股波幅大,受政策及全球科技行業信心影響,市場要持續向上需要資金繼續積極參與。

同時,港股愈來愈多資金流往新消費、醫藥創新、綠色經濟等板塊,反映市場期望把握中國經濟轉型及產業升級帶來的新機遇。隨著南向資金聚焦於這些板塊,未來更多具增長潛力的新興企業活躍上市,有望進一步豐富香港市場生態,也為恒指注入新動力。

若從中長線角度觀察,香港本身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仍屬穩固。「一國兩制」制度優勢、背靠國內強大經濟,以及不斷深化與大灣區融合發展,加上Web3、數字人民幣等金融創新陸續落地,都被視為支持港股長遠發展的核心基石。此外,A股與港股逐漸互聯互通,兩地資金流動日益緊密,中國優質企業國際化步伐加快,為港股帶來源源不絕的新資金、新項目與新想像。

儘管如此,短線仍要警惕波動加劇。美國利率走勢、不斷變化的全球政治氛圍、內地經濟政策調整等,皆有可能左右投資情緒。一旦環球環境轉勢或出現突發黑天鵝事件,港股很可能隨大市大幅波動。

綜合而言,2025年的港股雖然已累積不少升幅,但市場整體尚未進入一面倒的「亢奮區」。現時投資者情緒往往反覆,既期待新一輪牛市,又警惕短線出現技術性調整。建議投資者應審慎應對,適當分散風險,把握行業結構轉型及政策紅利帶來的主題性機會,亦不得忽視市場本身的高波動特性。

港股作為一個資本市場橋樑,依然有力承載中國資產全球定價和資本流動的角色。將來若能在改革創新、吸引新經濟企業上市、拓展國際資金來源三方面持續進步,即使面對外部挑戰,相信仍可維持中長線向好的動力。

首頁
股市新聞
港股行情
交易工具
投資教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