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以來,全球銅價明顯呈現持續上升態勢,這不僅是短期現象,更有深層次的結構性推動力。對於組合配置來說,原材料板塊尤其是銅,已成為不可忽視的重要防禦及增值選項。
首先,銅在全球經濟中的戰略地位至關重要。隨著新能源、電動車、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等產業快速發展,銅作為電氣化、基建及製造的核心原材料,需求長期向上。數據顯示,去年底至今年初,中國未鍛壓銅及銅材進口量大增,創下13個月新高,顯示終端需求回暖。
其次,供給端風險疊加。近年來全球多地銅礦事故頻傳,中南美和非洲多個主要產地因天災、工會罷工或政局動盪,導致供應不穩,更推高了市場對於長期短缺的預期。例如近期印尼大型銅礦發生不可抗力事件,使得2026年產量預估大幅下修,直接引發銅價再度飆升。
此外,國際貿易環境變化亦是銅價上漲的重要推手。以美國對外國汽車及零組件加徵高額關稅為例,雖然表面針對汽車產業,卻因銅、鋁等原材料供應鏈息息相關,導致上下游生產商爭相囤貨,短期內需求激增,推動銅價登上新高。貿易政策不確定性同時驅使資金流入大宗商品避險,強化價格彈性。
從資產配置角度觀察,這一波銅價與工業金屬的漲勢不同以往,並非單純源於週期反彈,更受基本面轉變及政策預期雙重支撐。近期各國為提振經濟,繼續寬鬆貨幣政策,加強基建投資,也間接利好包括銅在內的原材料。
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,長線資金與機構投資者正積極增配原材料類資產,特別是銅、鋁等工業金屬。這不單是對抗通脹和供應鏈風險的策略,更是把握長期能源轉型與科技創新紅利的關鍵之一。當然,短期內行業波動性猶存,投資人應重視分散風險,靈活調整倉位。
總結而言,銅價上升並非曇花一現,而是供需、政策、產業升級等多重合力下的新常態。投資組合中適度增加原材料及相關標的,將有助於把握下一輪工業升級及能源革命帶來的結構性機會。